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着力推进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继“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教育民生政策。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一决策引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次生动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达成“有学上”的目标后,将教育发展的目标提升到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好学”愿望的新高度。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遵循义务教育公益性原则,建峰填谷、提升底线、保障基本。——《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教育立市暨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2015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贵州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局,作出了新时期新阶段为满足孩子“上好学”的重大战略布局——“新两基”攻坚行动(即“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并启动实施。其中,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是“新两基”的重要内容,对此项工作的督导评估认定是国务院、教育部保留的唯一考核地方政府是否履行义务教育法定职责的重要依据。
作为贵州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省会贵阳当仁不让走前列、作表率,紧紧围绕“教育立市”目标,提出用2年时间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教育“新两基”的工作目标。
追求普及之上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曾几何时,教育规划布局不合理、边远区域中小学布点分散、优质教育资源占比偏低、新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贵阳教育事业的发展。
找准症结才能精准突破。针对这些问题,贵阳加强顶层设计,在《关于实现教育立市暨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工作方案》《贵阳市新建改建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贵阳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实施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设施优先配备。
为了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贵阳进一步明确区(市、县)政府在义务教育上的责任,督促落实义务教育“两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了实现优质资源有效整合,贵阳市打出实验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系列“组合拳”,以强带弱、强强共进、软硬齐抓。此外,贵阳市全面实施了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基本保障所有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持续提高。
曾经让息烽县小寨坝镇茅草寨村村民王忠碧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孩子上学的安全和食宿问题。而现在,小寨坝小学建起了宿舍和食堂,学生可以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多亏现在的好政策,孩子住在学校里,不用起早贪黑,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还有营养餐,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王忠碧开心地说。
不懈地努力迎来丰收的硕果,2014年、2015年,白云区、云岩区、观山湖区、乌当区、息烽县先后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验收。
2016年12月,包括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等5个区(市、县)在内的贵州省18个县(市、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检查评估验收。
“贵州省18个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2016年12月9日上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召开督导检查反馈会,结果公布后,现场爆发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在反馈会上,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贵阳市南明区全面实施“大数据+教育”,建成南明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教育管理模块化,教育资源共享化,教育应用数据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校园数字广播全覆盖;清镇市探索 “3P”模式建设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优化资源,“邀名家·引理念”开门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花溪区、修文县实施责任督学定点包校,指导学校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制度;修文县完善教师交流奖励机制,促进师资均衡等做法给予表扬。
至此,贵阳市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是继全面实现“两基”后,贵阳市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贵阳市义务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精准扶贫,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贵阳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成了人民群众迫切的期盼和需求。为了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后,贵阳市将更多目光从重硬件建设,转向更重软件内涵建设;从重指标合格,转向更重群众获得;从重数量规模,转向更重质量效果,多措并举继续破解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发展目标,贵阳市做了大量扎实而具体的工作: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贵阳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教育布局不合理,城乡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栋栋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农村薄弱学校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及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和财政保障范围的“两为主、两纳入”原则,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能力,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仅2021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35560个,基本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不断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强化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资源建设,从“百校攻坚”到“公办强校”计划实施,优质教育学位逐年增加。继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引进了优质学校入驻贵阳办分校。采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运用“大数据+教育”等措施,提升新建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2018年5月,在全省率先推出“乐童计划”,采取“家长自愿、政府出资、学校主导”的方式,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免费托管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看护的难题。
丰富育人课程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点开设STEAM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编写小、初、高《人工智能读本》,让“人工智能”在全省率先走进中小学课堂;
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三名工程”,搭建优秀干部、教师成长的助力平台,促进区域内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干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019年,贵阳市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重新定位全市义务教育发展方向,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同年,为了解决和改善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的难点与痛点,适应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行为、入学规则和入学秩序,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贵阳市教育局构建报名、入学、建籍“三位一体”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报名入学平台,通过“大数据+入学网上服务系统”工作模式,建立健全适龄儿童少年网上信息采集体系和学位派位体系,提前布局、科学研判,保障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切实做到严格计划管理,统筹步调实施,确保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有序推进。
2021年2月4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在会上,贵阳市教育局介绍了贵阳市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
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贵阳市积极贯彻、认真执行,校外持续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建立多部门的常态监管机制,防反弹防变异;校内改进教育教学,落实好“五项管理”,改进教育评价,破除“唯分数”论,持续抓好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降低家长的焦虑、缓解家庭的教育负担。
2021年8月,继“乐童计划”之后,贵阳开始实行“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工作,小学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课后增加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初中可开设晚自习班,结束时间不得超过8:30,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让课后四点半难题不再困难。
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行动,加大学位供给,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贵阳贵安“强省会”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2022年5月,《贵阳贵安“强省会”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将通过实施“七大行动计划”,着力扩大教育供给水平、均衡教育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效益、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贵阳贵安教育在全省的首位度,成为建设贵州特色教育强省的“排头兵”。
其中,“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行动”内容包括加大学位供给,严格落实城镇小区依标规划配建义务教育学校并举办成公办学校;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逐步将班额控制在小学45人以内、初中50人以内;原则上随迁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到2023年、2025年、2027年、203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5%、95%以上、96%、96%以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工程;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及时清理违规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6%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贵阳市将全力以赴,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前进,着眼于推动新时代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质量迈进,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