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军队院校,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提升军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养符合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推动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中,陆军勤务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学科体系建设是培育军事创新人才的支柱,也决定了院校发展的水平。学院实现办学育人转型首先要实现学科体系转型,必须把学科建设改革创新摆在中心位置,紧跟“三个之变”,强化创新设计,突出问题导向,打破传统模式,以新的理念和思路谋划推进学科体系建设,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一是学科布局动态调优。
聚焦部队战斗力建设和现代军事后勤人才需求,按照为战、培新、扶特、固强的思路,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学科专业总体架构和主攻方向,强化军事、通用学科精准支撑,加快发展新域新质学科专业,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学科布局,建成以新兴后勤领域学科专业为引领,军事后勤领域学科专业为主干,军地通用领域学科专业为基础,有力支撑军事后勤理论和国防科技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入,学院勤务专业类高等院校的职能定位愈发清晰,勤务人才培养供给愈发精准,应在现有师资、经费等情况下,统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以及勤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需求,精简整合学科方向,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充分发挥建设效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形态不断演进,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战争制胜理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学科建设重点也应作出相应调整。要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军事发展变化,缩短设置调整周期,提升精准度和前瞻性,特别是对于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要嵌入整体布局、预置方向重点建设,确保及时培养未来战争所需人才。
二是学科内涵向战聚优。
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着力点,着眼备战打仗、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内涵。军事门类学科要瞄准联合作战、全域作战后装保障能力建设进行时代化改造,链接战场、链接部队。“经、工、管”类通用学科,要围绕国防战略,强化“军事+”改造,建成军事特色学科,在提供关键性军事人才支撑上精准发力。
着眼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实施军事学科“科技+”改造,遵循军事学科建设内在规律和后勤人才培养自身规律,强化理技融合、战技结合,开展作战概念、作战模式、战法训法创新。“经、工、管”类等通用学科,应瞄准前沿科技发展,聚力打造有影响、有价值的高质量教研成果,以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军事科技创新发展。
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正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军事高技术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要建立学科交叉引导培育机制,推动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综合型军事高技术人才。要深入开展高端战争保障问题研究,着力建设支撑未来战场、引领勤务发展的前沿学科群,并培育相关领域人才,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三是学科资源建用创优。
军事人才培养是军事院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是经常性中心工作。应抓好顶层设计,系统整合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引入新战法新训法新技术等,有力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智能化课堂生态。
懂打仗的名师才能带出会打仗的高徒。培养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需要一支向战而师的教员队伍。练好教员队伍内功,通过专项培训、代职交流、参演参训、平台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教员的培育力度,蓄积学科基础力量和发展潜力。健全激励措施,在教员职称评审、表彰奖励方面,向重大项目、重要成果负责人倾斜,切实激发广大教员投入高水平成果研究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应按照“作战牵引、体系推进、集成整合”原则,坚持教学科研服务一体育人,推进教学训练条件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加速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军事训练平台建设,以适应实战化教学和联教联训需要,形成覆盖全面、支撑专业、联通部队,技术先进、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教研条件体系,以科研的厚实基础助推高水平成果产出。